021-64666444  64666999  65393977  
上海李大伟教育

资讯中心
INFO  CENTER



大伟随笔:书生孝

物质的提高,医疗的改善,上海人越来越长寿,老年占比超过三分之一,怎样养老?成为社会议题;怎样娱老,更是下一步的期待。

中国特别讲究孝道,所谓百善孝为先,古代有二十四孝,比如卧冰求鲤。为何不能破冰,利用趋光钓鲤?非苦肉计而不能昭示孝至纯?可能触目惊心更有警示作用?如此,高堂则背负不慈之罪名。“埋儿奉母”更野蛮,更惊悚、更不合情理,老太不见了孙儿,难道不闻不问吗?残忍至极。古人写文章,讲究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久而久之,笔下世界好走极端,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,为了凸显孝,不惜陷高堂于不仁不义,其实读者不傻且细心。

中国文人的文章,我总怀疑在“编故事”。如果说前两则养老局限于垫饥,属于物质层面,彩衣娱老则是精神层面:寻开心。但有点十三点嘻嘻,如果我是老莱子他爹,首先担心:老儿子的脑子是否被枪打过?被粪浸过?
上一代的父母还延续着多养儿子多种树的传统。树粗了给儿盖屋;子多了为父母养老,儿子越多,负担越轻,领来的儿子去当兵,体现出“父慈子孝”的良性内循环。解放后住进公房,只求多子多福了。
到了我们这一代,父母老了,子女自然分工,拿退休金的,出力:负责陪伴父母;做老板的,出钱:请阿姨;“立升”(财力)大额,买单进口药、特需病房;如果上市公司老板,则在医院隔壁买套房,装入公司资产,全国股民出钱供他爹。如果有女儿的,养老质量明显提高,不仅享受亲情护理,还享受贴身护理。

独生子女家庭,怕拖累孩子,老了自动进养老院,等于进牢房:不能随便出门。11年前我们三位大学同学创办银康老年公寓,现在已经成为标杆企业了,尤其在认知障碍照护领域。前些年我就想:从日本进口二手老人车,座椅可以延伸门外,让老人坐稳,移入车内。或者推开后门,放下斜板,轮椅顺着导轨送入车内,车内由保险带锁住,老人腿脚僵硬,不必抬脚蹬车,然后去古镇、重返童年:还童养老;或去江浙游山玩水:风景养老。相比彩衣娱老,是娱乐,不是愚乐。一家老小包一辆房车,陪着老人家出去兜兜。现在吃顿饭,人均消费二百以上,二千元一桌是中低挡配置,一家三代外出兜半天,同样二千元左右,吃饭?游玩?老人更喜欢哪个?空闲部分可以向其他养老机构出租,一定有市场,对老人而言:精神娱老;对鄙人而言:智力养老。

我的朋友葛昆元,退休前是《上海滩》杂志的执行副总编,曾受文史馆之命,撰写《沈寂口述回忆录》,葛先生是华师大文革后首届77级大学生,不擅家务,怎么服侍九十多岁的父亲呢?他运用写过回忆录的特长,给父亲列了个提纲,每周轮到他探视父亲,父亲则滔滔不绝地炫耀“想当年......”。说着说着,沉浸当年,阿爸,侬老卵!因为有了提纲,老人回忆不再重复,从此老父亲天天按提纲准备腹稿,翘首以待,葛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老人们自称“三等公民:等吃、等困、等死。早晨醒来不知道干什么,无穷时间、无限寂寞,现在每周有个小目标,他儿子还给他一个大目标:百岁生日大礼包:《百岁老人眼里的左邻右舍——葛××回忆录》。葛兄还有个阴谋:过了一百岁,再列个提纲,写下集:《百岁老人的老单位老同事——我的前半生》,格机(沪语:这趟)上去了,象溥仪皇帝一样,但比伊长寿。让老父亲永远有盼头,一口气吊着,活个大寿。让老父亲永远沉浸在过去,期盼明天:怀旧娱老,葛兄不仅将唠叨,编排出秩序,让老人天天有盼头,而且编辑成册,有可能变成上海市井非遗产品,展现平民视角里“旧气象”,这是一个创举:老了还有听众,想到今后还有读者,“任重而道远”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起,于是很有尊严地唠叨,很有意义地活着,这叫精神养老。下次上门,送一幅字:老骥伏枥,还贴着耳朵解释道:“老骥啥意思?千里马里面的老头子”,等他一句骂:“小巨(沪语:鬼)头!寻倷老伯伯开心”!再一记头塔!好比扩胸运动。

养老不仅需要钱,更需要精神娱老,这需要力所能及的创意!

谁说白无一用是书生?

学校动态
政策研究
大伟随笔
家庭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