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64666444  64666999  65393977  
上海李大伟教育

资讯中心
INFO  CENTER



大伟随笔《面条:思想的喻体》

在中国,有不吃米饭的地方,没有不吃面条的区域。

面条,因为广泛、所以通俗,常常被借作喻体,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。大道至简,古今的人物往往很俗,喜欢拿吃喝说事儿,前有大智老子: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”,今有大亨杜月笙:“人生下好三碗面”,一语既出,天下闻者“心有戚戚焉”, 同频触电,感同身受。


上海是个工商城市,开门七件事,样样要铜钿,谁也躲不了,所以住在《七十二家房客》里的老上海不得不务实,没空与你扯“诗与远方”。起身于底层社会的杜月笙,钻营缝隙,野蛮生长,咸鱼翻身,集聚了底层社会的生存智慧,他无甚文化,只会大白话,在创办的中汇银行开张仪式上,开口“浦东土话”:“伲是‘强盗扮书生,泥鳅修成龙’”。开口说理,不会用术语,只能借用比喻与谐音,人生道理,经此过滤,深入浅出,老百姓不仅听得懂,而且很相信,奉为圭臬。解放前的上海人,识字率很低,自然不知道鲁迅,更不知道鲁迅的警句,孺子牛、甚么牛?但都知道杜月笙人生格言:情面、体面、场面,上海人简化为“三碗面”!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头禅。进了面店,冲着伙计高喊:“哎,老板,三碗面”!掌柜吓破胆,以为来了黑道朋友,应该全称:阿拉要三碗面。
杜月笙叹着苦经告诫混市面的朋友:“三碗面里最不好吃的要算情面,体面和场面,可以用金银铺、用力去争,唯独情面这东西,硬碰硬要用心换心,交情换交情”。


一句闲话要算数的,他用行动做诠释,上海商业储蓄银行,因为汉口分行的抵押品——盐(四十万担),在31年汉口水灾中消融,引起储户恐慌,波及上海,杜月笙闻言,立刻将银元箱装成一车车,浩浩荡荡前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储存,让清高的留美出身的陈光甫感慨,从此深交为友。这叫场面。

抗战期间,梅兰芳蓄胡,明志拒演,画画度日,一个外行的画,能值多少钱?远在香港的杜月笙要求上海的账房先生黄国栋多多买入,增加梅家的收入,这叫体面。

1949年杜月笙带着全家老小三十多人去了香港,住在坚尼地台18号的底楼,三室一厅,手头上只有买掉东湖路的别墅的钱,只有出、没有进,但老朋友过香港,往往都是逃难者,临走他总是手心里藏着钱,握握手馈赠落魄者,这叫情面,最难吃的面,他坚持了,三碗面因此成为警句,被口口相传留下来了。

改革开放前,厂里食堂,汤不要钱,节约的,汤淘饭,不买菜,人称汤司令,因此面黄肌瘦,人称黄种人。节约下菜金撑家什,讨娘子。改革开放后,饭店吃饭,米饭不要钱,不点菜呢?滚蛋!起码点个炒蛋,否则太操蛋!面店则相反,加汤必须付钱,而且全款,面条奉送。面的价值就是味道,味道都聚落在面汤里,面汤是面条的附加值,木雕是木头的附加值,茂名路是茂名公寓的附加值,买的就是附加值,贵的就是附加值。

上海这三十年迅速繁荣,房价快速增长,有时楼板价比房价还贵,促狭人发牢骚:面粉比面包贵。但这个偶然性是经济常有的现象呀!上海滩的“懂经”(聆市面、懂道理)码子(人中范儿)就会借面说事,面汤应该比面条贵!

面条是面粉,面汤是调料,相比面粉是奢侈品,如同点心总比食品贵。太平盛世,汤比面贵,除非灾年。到了面比汤贵,灾难就来了。面,有时国运晴雨表。

面条,作为喻体,成为面道了。杜月笙的三碗面而至今不朽,他不是开面店的,但抽象出“面之道”。

学校动态
政策研究
大伟随笔
家庭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