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64666444 64666999 65393977
上海李大伟教育
首页
关于我们
校长简介
教学分点
学习与考试
大伟随笔
资讯中心
政策研究
高考政策
小升初
学校动态
家庭教育
搜索
名称
描述
内容
资讯中心
>>
资讯中心
INFO CENTER
李大伟随笔:会写文章的语文老师
来源:
|
作者:
pmo0020c7
|
发布时间:
2016-04-13
|
40
次浏览
|
分享到:
现在有句顺口溜:“数学老师会做题目,外语老师会说英语,体育教师会踢球,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”。会写文章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,陈庭茂是个例外,我认识他的时候,他已在《文汇报》笔会上发表文章,最有名的是“断臂维纳斯”(文章名字有些依稀仿佛),那时,我还是个“文学青年”,给《上海大众卫生报》之类非文化类报纸的副刊写几百字的小文章。
我认识陈老师的时候,他已经调到杨浦区教育学院,担任教研员了,负责全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活动,这是个非常讲究业务性的职务,是一个区的教学顶尖人物。当时的杨浦区,数学是黄逢生、英语是周信祥、化学是陆玉如,星汉灿烂,“一时多少豪杰”。当时的杨浦区中考成绩,连续六年,上海六连冠。物理老师我不认识,只能付阙如。他们都是文革后首批高级教师,在中国,任何标准,第一批总是非常严格,因此优秀。现在,40岁尚未评上高级,不是“没做好”,而是“没混好!”。
我对会写文章的语文教师特别服帖,杨浦的陈庭茂,闸北的陆逐,直至今天。我也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,能在报纸上写专栏,但不能立讲台上课。又能写,又能教,这是全能,真正的本事,学生的福气。“光说不练假把势,光练不说傻把势,又说又练真把势”,这是老北京天桥卖艺人的开场白,最后一句,用在陈庭茂先生的身上,恰如其分。
我性格开朗,北方话又“溜”,在上海可以冒充北京人,好比维吾尔大姑娘可以冒充外国人。我可以上讲台,第一节课总是很精彩,以后“一蟹不如一蟹”,三节课后,无话可说,真是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,我很疑惑。陈庭茂笑笑,夹着烟,斯条慢理的说:作文可以分解出许多知识点,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,每节课讲透一个知识点,每堂课让学生都有塌实的收获,天长日久,聚沙成塔,学生掌握了作文的许多技巧,文章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。切忌一节课讲了许多知识,以后每堂课只能重复了,似曾相识,毛病第一节课没有上透,以后再返工就是罗嗦,学生就不爱听,永远似懂非懂。我豁然开朗:一节课精彩,那是讲座,是劳模谈体会。堂堂课精彩,是老师的艺术,是敲铆钉,一个一个敲踏实。
我听过陈庭茂讲作文的一堂课,那时已经接近中考了,他自拟例题《我的人生导师》。他大刀阔斧,劈头就是:这个老师,如果是上课的老师,从紧扣题目的角度,只是平平,60分,如果写一个不是、甚至不配做老师的人,成为你的难忘的老师,那么得分就高,越不配、越低贱,写一二件小事,让你难忘,越精彩!并举例同学们学过的鲁迅的散文《一件小事》,温故知新,一点就通,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技巧。想不到,当年的中考题目,就是《良师》。惊讶的让你昏过去。
他进教室,常说:上我的课,记笔记是戆大。同学们心花怒放,他们最恨记笔记。他要求学生聚精会神的“听懂”,然后拿起笔训练。他注重教师“讲”、学生“听”,讲:就是将知识充分“汽化”;听:就是充分“燃化”。在他看来,语文是个能力型科目,是运用,不是记忆。语文没有公式,只有能力,必须听懂了、才能领会、才会操作,才是自己的,永远是自己的。
很多年前,我读徐铸成的《报海旧闻》,发现他在叙述中,写着写着,突然插入一段“飞来石”,文章因此有波澜、更饱满,不沉闷,我也试着写。那段时间刚创业,夜里写作,白天工作。周末,陈先生上课去了,我在教师休息室誊写草稿,下课了,我去教室管理学生,陈先生则坐在我的椅子上,含着烟,看我的稿子,他立即发现了这个新气象,对我说:你的文章有立体感!立体,就是叠加些“飞来石”,非常形象的比喻,让我更加明确这种写作技巧,在他之前,没有人提出。他的提醒,变成我的努力方向,变成我今天的写作风格。这是我迄今读到的最到位、最有悟性的文艺评论,是技术性的,非思想性的,现在的文艺评论,泛滥思想评论,不见技法评论,思想评论有些近乎画鬼,只需自圆其说,只能隔靴抓痒。技法评论,首先自己能写会写。
他是才子型的语文教师,现在不多了。
(本文为李大伟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信息“李大伟随笔”!)
上一篇:
新民晚报专栏|李大伟:红烧肉
下一篇:
李大伟随笔:我的体育老师
学校动态
大伟随笔
家庭教育
政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