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64666444  64666999  65393977 
上海李大伟教育

资讯中心
>> 资讯中心
INFO  CENTER



李大伟随笔:《杂志如杂粮 思想除锈剂》
来源: | 作者:lidaweijiaoyu | 发布时间: 2025-04-01 | 7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我们高于前人,是因为我们站在前辈精英的肩膀上。

上学时,进什么等级学校,决定你知识底线的高度。
毕业后,你接触的传播媒体,决定了你的视野与想法。
电视时代,娱乐泛滥,让大多数人与大多数人一样平庸。
人工智能时代,推送泛滥,先投其所好,然后合并同类项,党同伐异,步调一致,让你越来越狭隘,自以为是,愚蠢的更加愚蠢而不自知。更要命的是免费,等于狼外婆给鸡拜年。赢家是平台,获得流量,换取广告。吃瓜者就成为它的免费演员,路人甲路人乙,莫名其妙成为炮灰。
今天又叠加出直播:撤去了编辑们专业过滤栅栏过滤镜,网络就成了废弃的后花园,杂草丛生,野蛮生长。一个个平台就成了一个个角落痰盂罐,谁都可以走上前张嘴吐一口,人人可以发声、发泄:狠人臧否公正人物、小姐谈婚姻秘诀,愤青指点江山,路边茶摊的膀爷说俄乌战争,贤与不肖,等量齐观。直播口头禅:“先说结论!”论述呢?句句都是感叹号,字字都是黑框体。到处都是情绪,流量淹没真理,恶币驱逐良币,砖头顶包专家,猪头肉冒充叉烧。寻找正确就成为雾里看花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”上网吃瓜,获得了地沟油炒的菜。
不得已,转而求诸于线下——专家研究、写作、投稿,编辑过滤、筛选、挑剔,至少没有常识错误,起码没有错别字,放心阅读,不被误导带入沟。好比坐车有司机,开车有刹车片方向盘,安全系数高线上自媒体。
线下媒体:报纸及时,惜哉蜻蜓点水,不深刻。书籍滞后,但系统深刻。因为一人著述,往往视角单一。杂志周刊,介乎两者之间,比报纸的深刻、比专著及时,尤其多维度的视角:因为是一批人围绕一个专题,杂志最大的优点:杂!线上推送,相当于外卖,投其所好,形成偏食,线下杂志如杂粮,营养丰富全面。
相比线下,线上好比赶集市,路边排挡,一不小心跌入地沟“油泳”。
相比线上,线下传媒更权威,如同精品店,安全有保障,进货标准有把关。
在单一性的推送生态里,我开始订阅杂志,追求多样性,比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,给思想递上一把除锈铲。

面对世界变化,报纸是被动报道,杂志是主动搜索。时刻关注,一旦发现潜流的苗头,提前开选题策划会,热烈讨论、大脑碰撞,最终决定,便迅速派具有学术背景的记者分赴,事件调研、专家采访。比如美国大选前,开始收集两党的政策,两头下注,派记者到现场跟踪采访,听取专家意见。一旦特朗普上台,随即一组全面报道上了版面,主轴是《美国的选择将如何影响世界》,然后从贸易(《特朗普的征税,冲击全球自由贸易》),到产业政策(《美国芯片与新能源政策:制造回流、国家安全与孤立主义》),再到高科技政策(《美国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》)。还有对外政策,首先是中国《特朗普卷土重来,对中国意味着什么?》,其次面对当前热点,如何扑火:《巴以、俄乌,地区冲突将走向何方?》。
看看标题序列,大致理解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施政轮廓。
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,来势迅猛,我们准备好了吗?于是封面主轴文章标题:《老年之难,难在哪儿?》,分解年龄段面临的问题:60~65岁“小老人”主要是基础病、慢性病主次萌发,65岁以上记忆力减退,肌肉流失。自觉尊严逐渐丧失而诱发情绪低落。过了70岁,因为缺少陪伴,倍感孤独,情绪出现问题。过了80岁,属于高龄,重病概率递增,失智概率倍增。过去:人生七十古来稀,现在:人过八十多来兮,人的寿险以每十年增加3岁左右的速度增寿,现在人生九十不稀奇。这多出来的20岁,需要财富养老,准备好了吗?多出来的20岁,退行性病变越来越多,面对扑面而来的病痛,我们准备好了吗?多出来的20岁,社会养老机构与服务性的人力资源准备好了吗?我们怎么办?杂志提醒了我们:未雨绸缪。

围绕老龄化,杂志组织了一组文章供我们借鉴。《进入长寿时代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年观?》,这篇长文主要介绍日本的困境与应对,日本与我们同文同种,相似度最高,又先于我们三十年步入老龄化,很值得我们借鉴。比如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%,到占比超过14%,用了24年,中国是21年。更恐惧的是,中国生育率比日本更低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老龄化,越老越快于日本,加速度、悬崖式。
日本已经进入老龄社会,中国为期不远,但日本是发达国家,而且是“最!”今天它通过招募落后国家年轻人入籍打工,来支撑社会生产与老年服务。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,中国老了,找谁服务?
日本政府现在不得不削减养老金。为了支付护工费用,2000年日本推出“介护保险”,费用从老人自己的养老金中支出。还有一点要命的:护工工资高于餐饮业,而且涨幅较快,日本政府及时推出新的范式,比如把护理、社工、保育三个行业上岗资格证书打通,让幼童护理与老年护理无阻流通。还推出组合家庭(政府提供廉价公寓,让大学生、公司员工与老人合住,各取所长地互助)实验,提出“全民皆护理”的组合式理念。
针对中国农村,推出《“看见”与“被看见”:一个乡村小作坊式养老院的实践》,在中国城市化率不及日美的现状,农村养老是个问题。
看了这样一组老年报道,我也等于经历了从身体、到心理、到社会层面的全面调试过程,也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,我们应该提前预热。
杂志封面总有麻将块的大字标题,这就是本期的主轴报道,往往环绕当下市政、经济、社会等某个新问题,读它,就不会被时代甩忒、与社会脱钩,入饭局就有话题,因为杂,系统读,就可以在时下涉及的许多领域,有个基本轮廓与清晰认识,裹以年长世故,或有不同凡俗的见解。社交场合,不缺谈资,老少通吃。人,喜欢与有想法的人团聚。
互联网时代,线下依旧有杂志、有书籍,依旧有舵手,依旧有剁手,依旧有淘汰率,筛选精品,过滤杂音;依旧有编辑,依旧是编辑说了算,而不是流量。依旧有精英主义独树一帜、高高飘扬。
互联网时代,线上反智,一不小心,孩子就没了言传身教的父母,成了野蛮小巨(沪语:鬼读ju),在是非之地,一不小心,躺在床上染上艾滋病,站在风里,染上重感冒。
在营养单一的推送时代,幸亏还有:书籍提供深刻系统,杂志提供丰富多样,面对当下多变的世界,只有丰富自己,才能适应社会,高于平庸,书与杂志是最好的有机菜。
当然,线上也有大仙,寻寻觅觅,沙里淘金,加以关注,好比线下杂志的外援,如虎添翼,可惜可遇不可求,而且容易枯竭,江郎也会才尽,毕竟都是个体户,不如线下杂志,精英荟萃,众星拱月,梯队绵延,永垂不朽。
人,总会老去,然后交际圈小了,出行半径小了,借助杂志扩展视野,紧跟形势,让思想永葆新鲜,常谈常新,做个智慧长者,不坠入老生常谈的闭环怪圈。
脑萎缩,交际圈不萎缩。
订本好杂志,不做落伍者,起码补脑益智,还不伤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