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64666444  64666999  65393977  
上海李大伟教育

资讯中心
INFO  CENTER



大伟随笔:上海话的身份密码
上海话不是本地话。 

本地话是浦东话,视频里,宋美龄说的就是本地话,不是上海话,至少是含浦东口音的普通话。是“迪爿爿、伊爿爿”(这里、那里)的普通话。踩油门叫“轰”,风也叫“轰”,后两句,听得懂的是乡下人,即上海郊县农民,他们是本地人(原住民)。大部分讲上海话的上海人听勿懂,上海话囿于内环以内,是市区方言。内环以外,二十年前多是郊县,说的不是上海话,是本地话。 

上海话是上海人的第一地域特征,本地姑娘嫁到城里,邻居称之为“本地姑娘”,如果进门一口上海闲话,而不是宋美龄式的本地口音,那才叫上海姑娘,不是本地豆。 

上海开埠后,各地人来上海讨生活,其中苏州人、无锡人、宁波人、绍兴人、广东人、福建人、苏北人、安徽人、山东人较多。当年的上海滩之杂,相当于纽约的法拉盛——美国最大的中国城,听不懂的不是外国话,而是外地话。大家挤在一个屋檐下,成为《七十二家房客》之一,经过长期磨合,为了生意、生存、生活,镶拼出上海话——杂种语种。这是各地区方言妥协后的最大公约数:以苏州话与宁波话权重最大,以此为基调形成了上海话。上海话“嗲”是苏州话“嗲妹妹”的变迁,同样意思“赞”,胚胎是扬州方言:“赞壶”转移过来的。“《水浒》就是一把赞壶”;“哪能”?(咋啦)是苏州人挑衅语:“哪亨”的变异。阿大阿二(读ni),那是从“宁波阿娘”的语系演变过来的。

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上海开始转型:工业城市迈向经济城市,经济中心转变为金融中心。当年的流行语:书记谈理想、厂长搞横向、生活靠阿乡、工人白相相,现在的上海:家务靠阿乡。大部分家庭聘用钟点工。回到家,面对钟点工,爸妈都顺着钟点工,钟点工在家,都说有口音的普通话,这叫尊重。如果是住家保姆,那么小囡就没有机会说上海话,全家顺着阿姨说“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地话”,小孩慢慢长大,只会讲“既不上海、也不北京”的各地方化的言普通话,全称:塑料普通话;简称:“塑普”,到了初中,再学上海话,口型就转不过来了。我女儿就是个例子,到了初中,上海意识萌发,发誓“喔要讲上海闲话”,“我”是北方话的圆口型,发音没有鹩哥标准,她妈急啥忒了:“像外来妹,格啥弄法?”。一急,宁波方言蹦出来了。现在上海年轻一代,“我”,基本都是圆口型,北方语系对上海冲击太严重了。

经济是文化的哈哈镜(变形反光镜)。 现在要了解上海人家的背景,只要听听孩子的口音,基本可以猜出家庭经济背景。一口地道上海话的,那么外婆带大的,妈妈可能是个啃老族,外婆肯定是个杨白劳,家住老公房;如果上海话夹着外地口音,那么是常年请钟点工的家庭,家住公寓房;如果一口“塑普”,无地域性,那么他家的钟点工属于“刘邓大军”——流动性强。如果听得出地域,那么是有住家保姆的,起码大户型,甚至大平层;如果一口标准方言,那么住家保姆不换的,不但保姆忠诚度高,而且家长也厚道,门厅入口应该挂一副匾额:积善堂。底下坐着长袍马褂盖碗茶的黄世仁。

我的孩上海籍,老子也是土生土长,孩子属于“沪二代”,相当于“上海世家”子弟,“昂碰昂”(“硬碰硬”的变异)的上海人,会说一口英语,但不会说地道上海话。


上海真正是国际化大都市了。
学校动态
政策研究
大伟随笔
家庭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