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64666444  64666999  65393977 
上海李大伟教育

资讯中心
>> 资讯中心
INFO  CENTER



上海高考语文|2013上海杨浦、静安、宝山、青浦区高考二模语文优秀作文:传承与创新
来源: | 作者:pmo0020c7 | 发布时间: 2016-04-14 | 1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上海高考语文|2013上海杨浦、静安、宝山、青浦区高考二模语文优秀作文:传承与创新
【题目】
学习书法,须认识三人,明白三法。三人者,古人、今人、本人也;三法者,学法、化法、想法也。
请根据上述材料,自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(1)不少于800 字;(2)不要写成诗歌;(3)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。
【例文】
传承与创新
书道中人,识得古人、今人、本人,通晓学法、化法、想法,这三人三法,亦可通用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传承与创新。
为何现今总有评论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话语权与吸引力?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是犯两个错误:要么只看今而抛弃古,要么只学习而不创新。
不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,不观摩大家的经典作品,径直揽笔便下,是不可能写出好字的,正如对于文化,我们需要传承,百年以前,洋务运动的失败正是不顾国情,一味西化,抛弃传统的后果;文化大革命中焚毁的典籍、停滞的学习也让人们在多年后尝到苦果。中国的传承文化犹如一条水草丰茂的大河,想要离开她的滋养而架空一个完全现代新颖的文化世界,无疑是虚妄的。不经历传承,哪里来能量的源头?
那么识古人,知学法便够了吗?恐怕事实非如此。一个终日模仿王羲之的习字者,就算到了能以假乱真的境界,我们仍不能说他在书法上有多高造诣。只因他不懂古为今用,思考创新。故通过今人看发展,观其本心求超越,在学习的基础上更懂得思考与变化,拥有自身特色亦是不可或缺的。
想起了前些年大热的曹操墓,多少人以为这陵寝就代表着我们的中国文化,但可知就算这文化遗产被压上花纹、钉上纽扣,穿在身上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光鲜夺目。古人留下的器物,并非你抱着它不放便叫做传承文化,没有当代普适性和新的思想内涵,这所谓文化怎能驻足人心?习得古人的一份精神,加以创新发展,才是真正应该对待文化的态度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流芳千古,正是他在通古今、究天人的基础上再成一家之言的结果。郑板桥的字为何看似险怪又极富意蕴?那是他在研习了多位古代名家后又融会贯通,自成一派的成就。
谨盼望每一位国人,在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时,都有一份传承与创新的心态吧。我们曾拥有留下绚丽多姿的文化符号的古人,这是我们须学习的;我们要看当今时代的发展,化茧为蝶,古为今用;我们更需要具有思考创新精神的个体,用独特的思维火花,碰撞出具有当代个性又不失厚重的新天地。
写得一手好字,要认识三人,明白三法,保持好一方文化热土,要积极传承,勇于创新。传承者,通古今,善学习也;创新者,长化用,敢思进也。
【得分】65 分
【点评】本文对材料所给出的古人、今人、本人、学法、化法、想法能恰到好处地整合起来,着眼于对文化的传承(学习)与发展,提炼出当代人要通过学习、要通过融会贯通之化,真正传承我国优秀文化,创造出既有当代个性又不失厚重的新文化。文章能立足时代,境界较高,论据充实又运用自如,说理生动、透彻,文笔老练。可以看出作者读、思、写的能力都比较强。不足处是思考的深度尚欠,且材料作文行文过程中与材料的关联还需略多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