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64666444  64666999  65393977 
上海李大伟教育

资讯中心
>> 资讯中心
INFO  CENTER



汉语中的学习二字
来源: | 作者:pmo0020c7 | 发布时间: 2016-04-15 | 2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父母老师一再强调孩子要认真学习,那汉语中的学习二字,究竟是什么含义呢?
《辞源》指出:学乃仿效也,通过观察、模仿、复制、内化来获得知识;习乃复习练习也,即通过复习巩固来提升个体的能力,以便能够适应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。
其实,学习一词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。春秋战国时期的《逸周书时训解》说:小暑之日温风至,以五日蟋蟀居壁,又五日鹰乃学习。稍后的《礼记月令》则说季夏之月,鹰乃学习。鹰乃学习指小鹰跟着老鹰学拍翅膀,练习飞翔。
甲骨文中原始的学字就字形而言(繁体学字为學),可以理解为大人双手持爻(本义是绳结),以教膝下之子,也可以理解为小子双手捧书学于大人膝下。
 
再来看习字。甲骨文中最早的习字刻画的是一对翅膀,就是现代羽毛的羽字,本义是初生的小鸟拍打着翅膀反复地试飞。
晋代左思《咏史》中有习习笼中鸟,举翮触四隅之句,形象表达了小鸟在笼中学飞的情形。许慎在《说文》里说:习,数飞也。后来在人们在羽字下面加了一个日字,表示习。(繁体习字为習:上面是个羽,下面是个日)。郭沫若解释说,习字分明从羽,从日,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。习字的原始意义就是反复地实践、演习。
    
最早把学和习按现代意义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。《论语》开篇有一段话: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指孔子说,学习了新的知识后,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,不是会感到很愉悦吗?这个时候,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和自己一起探讨刚刚学到的理论,不是更快乐吗?对方不能理解或接受自己的见解,自己也不生气,不是君子应该持有的态度吗?
在这段话中孔子描述了学习的全过程:通过获取知识并且实践知识获得愉悦的体验;通过与同学、朋友的交流获得快乐的体验;通过争辩进一步发现真理,允许不同意见存在,体验君子自信、大度的态度。
由此可见,在学习活动中,获取知识仅仅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,而思考、实践、交流、研讨、升华则是更重要的环节;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,也是通过反复练习、实践而成长的过程。
这才是学习的本来意义。
(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并整理编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上海李大伟教育与您一起关注孩子健康成长!)